向网络暴力说“不”
首先,在我们开始对别人指指点点、或从受害者角度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想想自己内心深处是否多少也有些网络暴力倾向?我们都说过让自己后悔的话,或发出过言辞激烈的邮件;当我们被激怒时,都会下意识地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进攻性行为。
网络暴力又称网络欺凌,加拿大教育者、专题网站bullying.org主席比尔·贝尔塞(Bill Belsey)他对网络欺凌给出这样的定义:网络欺凌是指个人或群体使用信息传播技术,蓄意、重复地实施旨在伤害他人的恶意行为。网络暴力和传统暴力的区别是,在虚拟世界的暴利行为是永久且明显的[1]。
在研究院时,一位教授曾对我说:“和靠墨水吃饭的人说话时要三思。”他口中的“靠墨水吃饭的人”是指媒体人。现如今,人人都能靠“墨水”吃饭,互联网给所有人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机会。许多成年人甚至都无法应对网上交流需要承担的责任,我们又怎能期望孩子能有责任感的独立使用互联网,并清楚知晓自己在网上的所作所为可能导致的后果呢?
为何网络暴力如此普遍?
欺负别人能够让人感到强大。在网络上欺负别人的人通常在现实生活中或虚拟世界曾经有过被欺负的经历,这种发展情形导致他们无法学着以健康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网络暴力与传统暴力相比还有一个“好处”是匿名。几乎没有方法能够控制网络轻罪,部分原因是很难判定如何构成犯罪。在面对面交流时,可以通过语气或肢体语言判断对方是严肃认真的或是开玩笑的,但我们无法从一个人在网上的话语得出这个结论。在虚拟网络中,所有非言语信息都完全丢失。
网络暴力的类型
网络恶霸的招数多种多样,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主要类型:
- 复仇天使型。这类网络暴力实施者认为自己是在纠正错误,或保护自己或他人免受其他坏家伙的不公平对待。
- 权利渴望者或书呆子复仇型。这类网络暴力实施者通过发挥自己的权威以显示他们是强大到足够操纵和控制他人的。此类人士往往是典型的线下暴力受害者。
- 贱女孩。这类网络暴力实施者通常是无聊找乐子,是最以自我为出发点和最幼稚的网络暴力的类型。
- 无心之过型。这类网络暴力实施者并不刻意扮演网络恶霸,而是故作坚强、扮演难惹角色或对收到的刻薄信息进行反击。他们不随意谩骂,只是在回应时没有想到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致网络暴力人士:
一定程度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无论是言语或书面),但享受这份自由需要我们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在信息发出前从收件人的角度额外思量一番。在北京和睦家医院心理健康中心,我们接待的网络暴力受害者往往是被与事实不符、严重夸大的恶意信息伤害。正是因为网络行为的责任归咎十分模糊,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言论负责。经验之谈:如果想说的话您不愿意当面说或写在明信片上,那么就更不要在网上说出来。此外,在气头上的时候不要发短信/邮件,因为此时的您很难保持头脑清醒。
致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如果您感到自己被网络暴力伤害,请向对网络暴力有了解的可信赖人士倾诉或求助。如果侵犯的程度较轻(如一对一的邮件、信息或聊天记录),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忽略。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置之不理的行为最终会平息消散。相反,反复纠缠等同于火上浇油,回报无异于玩儿老虎机上瘾的下场。遗憾的是,网络暴力通常发展到最后都是敌对的进攻与反抗。因此,理智且明智的回应,面对挑衅时能忽略则忽略。
在线交流的一个很好的指导原则是不要将不熟悉的人加入到您的社交网络里。如果在真实生活中不会来往,那么不要在线上“加为好友”。有些孩子认为在网上有很多“朋友”是件很有面子的事。但事实上,没有人会把您网上的好友数字当做您真实社交能力的反映。
此外,学会使用工具制止网络暴力。例如社交网络的“报告不良行为”功能。网络暴力实施者同样欺软怕硬,有良好自尊心和自我辩护力的孩子往往不会跳进坏人的陷阱里。
致网络暴力受害者的亲友:
很多孩子不愿意将网络暴力的受害经历告诉别人(特别是父母),因为害怕面对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如果遇到相信您、愿意与您倾诉网络暴力的人,请尊重他们和他们对自己的信任。认真聆听,切记不要反应过激。
对于父母来说,一定要知晓孩子在网络上的行为,就像我们不会让孩子在通过驾照考试和度过陪同驾驶期前就让他们独自开车一样[2]。在孩子接触网络初期,不要给他们100%的自由,在尊重隐私的前提下密切注意他们在网上的行为,建立互信。在社交网络上和您的孩子互相关注,由于父母这个角色的“特殊性”,请不要在孩子的页面上发布让她/他尴尬的信息,限制自己在他们页面上出现的次数——越少越好。
网络暴力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而逐渐兴起的新现象,但其心理学根源和其他任何社会弊病无异。适应并警惕网络暴力,并严格控制您在网上的“墨水”。
[1]www.cyberbullying.org
[2]在美国的大多数地区,18周岁以下青少年在通过驾照考试后,须在一段时间内在持牌司机的陪同下驾驶车辆。